★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有70余年办学历史,面向全国各民族招生,以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于众多名校中自显特色,独具风采;
★文、史、哲、经、管、法、理、工、教、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拥有专职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700余名,9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
★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1人、人社部“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5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3人……
★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在校本科学生万余人,为校园带来了富有特色和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全息缩影;
★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新一代高速校园网,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建成信息门户、服务门户、数据门户、教学门户、资源门户等五大智慧门户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智能化水平,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同时:
服务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教学环境,支撑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打通课程全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便捷、智能的授课听课体验;
服务于安全——电子巡更、电子围栏、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摄像和人脸识别技术成为校园安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对校园7X24小时智能守护;
服务于生活——一卡通实现食堂消费、浴室洗澡、超市购物、图书借阅,保障消费安全便捷;
★海淀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45万平米,有14个典藏与借阅合一的阅览室、2100个阅览座位及15个自习室(厅);藏书200余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约19万册,古籍图书25万余册,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00余种),另有电子图书260余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56个;我校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至今已有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大学生公寓面积达5.9万平米,包括4250平米的学生食堂和556平米的学生活动中心,功能齐全,条件优越;
★文科大楼面积达4.2万平米,是一座现代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教学及办公大楼,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科大楼总面积约4万平米,理工科大类实验室18个(约200间),分属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很好的满足了理工科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
★民族博物馆珍藏有4万多件珍贵的民族文物供教学和观摩;
★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
★学校已同国外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每年约选派500名学生出国进修文化交流、学习深造,聘请近100名外籍教师和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接待200余名国际友人来校交流访问、洽谈合作,招收近1000名外国留学生。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8万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